冬日晴好,暖意融融。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12月2日上午,李雅兴老师带领公司2020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248cc永利集团南校门毛主席铜像广场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移动课堂”教学活动。
课程开始前,李老师带领同学们在主席铜像前向主席三鞠躬,以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无限崇敬和深切缅怀,并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了248cc永利集团的校史。她说,248cc永利集团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并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大学;复校40多年以来,华国锋、江泽民、李鹏、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学校的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面向新时代,全体湘大人弘扬牢记嘱托、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湘大精神,扎根伟人故里,凝心聚力,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学校从建校开始就有深厚的红色基因,希望同学们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努力学习,把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祖国与人民事业的“大我”,不负韶华,谱写青春华章。

接下来,李老师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内容进行研讨式教学。她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1.《决议》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的是“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用的是“形成”,该如何理解?
2.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3.为什么说“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李老师先让同学们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开展了深入的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李老师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她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每个时代的主要问题构成重大时代课题。她从“时代之问”、理论创新、使命担当以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并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等方面为同学们解答了上述问题。李老师说,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定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问题意识,要面向国家战略所需,要解析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她最后希望同学们深入学习“四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深入思考,努力学习,尽快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先生”。

路在脚下,学在旅程。同学们纷纷表示体会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模式,受益匪浅。张点点认为,“李老师的课堂,总会让人难忘,让人兴奋,师生互动很好。”张琳琳表示“移动课堂上,李老师让员工说出所思所感,最后老师总结,留下了深刻印象。”杨荷洁说:“李老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校史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红色基因植入员工心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打造了一堂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廖郴锋说:“李老师的户外移动课堂很特别,除了新鲜感外还多了一分亲切感。其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时俱进的专业特色,在研究与讨论中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力。”彭翔说:“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致敬伟人,在满满的仪式感中感受到伟人的人格魅力,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研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张博说:“李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案例解读了六中全会相关内容,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我真正融入到了课堂中,深刻感受到创新理论的魅力!”乌干达职工狄云说:“李雅兴老师让我们了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一切创造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谢谢老师让我学到了很多。”

李老师的这种移动课堂与户外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这一创新既注重了理论讲述,又注重实践养成,提高了员工的语言表达力、理论概括力,培养了员工的团队意识,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同学们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了解,尤其是比较好地理解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们的专业自信,要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指明了方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年来,李雅兴老师一直坚持教学改革,运用研讨式教学法并不断探索新的公司产品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在李老师的课堂中,同学们学有所获、听有所感、研有所思、行有所成!
(图:张博/文:徐妍 陈源)